《食用菌栽培技术B》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技术
Course: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课程编号:0081800034 适用学生: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Course Number: 0081800034 Designed for: Bioscience
学分:1 学时:30 独立设课:是
Credit:1 Class hour: 30 Independent course:Yes
预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
Preparatory Courses: General Biology, Phytobiology, Microbiology
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
本课程属于应用微生物范畴,特点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强调内容的实用性,着眼于发展生产和新产业的开拓。内容包括食用菌生物学基础理论,菌种的选育制作原理和基本技术,主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方法和保鲜与加工技术等四大部分。通过讲课、观看录像、实地参观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态条件、菌种制备方法,学会几种主要食用菌生料、熟料、段木等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了解病虫害防治方法和保鲜与加工技术,为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打基础,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发展食用菌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城乡人们食物结构服务。
Course Descriptions: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belongs to domain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The course character is closely linking with practice, emphasizing practicability, with a view to new production deploitation. This course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biology, spawn breeding, production and preservation, cultivation, preventing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keeping fresh and process of main edible fungi. By teaching, watching on VCR, visiting cultivation place of edible fungi. The structure, physiology, ecology, spawn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ome edible fungi should be mastered. Preventing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management, keeping fresh and processshould also be known. Teaching aims of this course ar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develop production of edible fungi, to improve food structure.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Experiment project schedule)
序号 No. | 实验名称 Name | 每组 人数 Members of each group | 实验 时数 Hours | 实验类型 验证∕综合∕设计 Course Type Verifying/Synthetic/Designing | 必做∕选做 Required Course /Elective Course |
1 | 食用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菌种培育、生产设备和栽培技术基础 Thebasic biology, spawn breeding, equipments, andculturetechnology of edible fungi | 1 | 3 | 讲课,参观实验室, 观看VCR | 选做 Elective Course |
2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配制 PDA mother culture medium preparation | 1 | 3 | 验证 Verifying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3 | 常见食用菌子实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分离法制备母种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of fruit body and motherspawnpreparationusing tissue isolating methodspawn | 1 | 3 | 验证 Verifying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4 | 母种扩大培养、纯化和质量检查 Enlarging culture, purifying and quality examining of mother spawn | 1 | 3 | 综合 Synthetic | 选做 Elective Course |
5 | 原种、栽培种的制备技术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mother, stock and culture spawn | 1 | 6 | 综合 Synthetic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6 | 食用菌(金针菇、香菇等)熟料袋栽技术 Bag-culture techniques with sterilizationmaterial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Lentinula edodes | 1 | 6 | 综合 Synthetic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7 | 平菇生料栽培技术Cultivation with raw material of Pleurotus ostreatus | 1 | 6 | 综合 Synthetic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8 | 平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的菌丝体培养和出菇管理 Mycelium culture andfruit body growthmanagement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Lentinula edodes | 1 | 6 | 设计 Designing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9 |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保鲜方法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pests and harvest, preservation and process | 1 | 3 | 综合 Synthetic | 选做 Elective |
10 | 参观食用菌栽培基地 Visitingcultivation place of edible fungi | 1 | 3 | 综合 Synthetic | 选做 Elective |
11 | 实验考试或 撰写实验课程论文 Examination or writing paper | 1 | 3 | 必做 Required Course |
注:实验五、实验六根据实验材料选做一个。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ference Books)
1. 推荐教材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1) 常明昌主编, 食用菌栽培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 参考书目
Reference Books:
(1) 刘振祥等主编, 食用菌栽培学, 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8
(2) 吕作舟主编, 食用菌栽培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暴增海等主编, 食用菌栽培学,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Course Evaluation)
1. 考核方式:论文、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
2. 成绩的构成: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或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为30%(包括:实验操作(0~10分)、实验报告(0~10分)、参与教学活动(0~10分)、到课情况(0~10分))。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Site, equipment and consumable materials)
(1)场地(Site):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校外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2)设备与器材(Equipment):VCD、天平、电炉、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菌种瓶、菌种袋、接种工具(接种针、接种铲等)、试管、漏斗、止水夹、烧杯、镊子、酒精灯、塑料盆、水桶、脱脂棉、喷雾器、干湿球温度计
(3)材料与药品(Materials):消毒药品、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棉籽壳、玉米粉、黄豆粉、麸皮、石膏、石灰粉、白糖、过磷酸钙、菌种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菌种培育、生产设备和栽培技术基础
一、实验目的
初步了解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保鲜加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实验内容
讲课,参观实验室,观看VCR。
三、实验原理
通过讲解、参观实验室、观看VCR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食用菌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态条件、菌种制备方法,食用菌栽培及管理要点等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食用菌栽培实验打基础。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讲课,参观实验室,观看VCR
五、实验要求
①通过讲解和观看VCR了解食用菌形态结构、分类地位、生理特征;
②通过讲解和观看VCR了解食用菌栽培和管理技术要点;
③通过讲解和观看VCR了解食用菌保鲜加工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④通过讲解和参观实验室了解食用菌的生产设备和消毒药品。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
设备与器材:VCR、天平、电炉、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菌种瓶、塑料袋、接种工具、消毒药品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配制
一、实验目的
明确PDA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学会配制方法和步骤;掌握高压灭菌锅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PDA培养基配制、灭菌和试管斜面制作。
三、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食用菌的母种培养基要求营养丰富、完全、氮源、维生素的比例应高。马铃薯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淀粉、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生理活性物质等),葡萄糖是食用菌最易吸收利用的碳源。故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食用菌栽培中最常用的母种培养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马铃薯(去皮、去芽眼)→切成小粒(玉米大小)→称量→煮沸15-20分钟→过滤→取滤液+琼脂+葡萄糖→调节pH(用HCl或NaOH)→分装试管→灭菌→制成斜面(每人5支)。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每人制5支合格的PDA试管斜面培养基。
实验报告要求:PDA培养基配方、配制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考核评价要求:① PDA试管斜面培养基质量;②实验报告撰写认真程度等。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
设备与器材:天平、试管、漏斗、止水夹、烧杯、电炉、高压灭菌锅、pH值试纸、玻璃棒、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3
常见食用菌子实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分离法制备母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常见食用菌分类地位、营养体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等;②学习母种分离的方法——组织分离法;③巩固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
①常见食用菌的识别;②组织分离法分离母种。
三、实验原理
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真菌的总称。在分类地位上大多属担子菌纲如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少数属子囊菌纲如冬虫夏草、羊肚菌等。其营养体为分枝状菌丝体,能形成大型子实体。
组织分离法是指采用菇体组织分离纯种方法。该方法属无性繁殖,具有操作简便、取材广泛、不易变异,能保持原菌种优良种性等优点。因此组织分离法是母种培育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形态观察:观察几种常见食用菌子实体形态,并通过录像和讲解了解一些食用菌分类地位、营养体、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②组织分离:选择种菇→表面消毒→取菌柄菌盖交界处小块菌肉→移入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观察。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①观察一些食用菌的营养体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②分离5支试管母种。
实验报告要求:①描写5种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②写出组织分离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考核评价要求:①分离试管母种的质量;②实验报告水平。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
设备与器材:PDA培养基、小刀、镊子、酒精灯、超净工作台、接种针等;平菇(蘑菇、香菇)、酒精、脱脂棉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4
母种扩大培养、纯化和质量检查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菌种的纯化、扩大培养和菌种质量检查技术。
二、实验内容
菌种的纯化、扩大培养和菌种质量检查。
三、实验原理
用孢子、组织或基质分离法得到的菌种,一般不宜直接用于生产,必须经过提纯方可应用。提纯的母种或从有关单位引进的母种,数量均很少,应扩大繁殖后再用。对分离、引进或转管扩大的菌种,须经过质量鉴定,选优去劣,方可使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提纯:选稀疏单菌落→边缘取菌→移接试管斜面→培养→纯菌种。
②扩大繁殖:纯母种→移接(5~10支)斜面试管→培养。
③质量检验:包括外观鉴定,显微镜检验,菌丝生长速度,出菇试验等。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①每人纯化3~5支试管斜面;②移接5~10支试管斜面,③学会食用菌菌种质量检验方法。
实验报告要求:提纯、扩大繁殖和质量检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考核评价要求:①移接母种的质量;②实验报告水平。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
设备与器材:PDA培养基、镊子、酒精灯、超净工作台、接种针、酒精、脱脂棉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5
原种和栽培种的制备技术
一、实验目的
掌握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基配方、制作方法和制备技术。
二、实验内容
棉籽壳、木屑培养基常规配方设计;培养料的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
三、实验原理
人工培育的食用菌菌种有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之分。母种(一级菌种)是指用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等培育的菌丝体;原种(二级菌种)是指把母种扩大到木屑、棉籽壳等为主的培养料上的菌种;栽培种(三级菌种)是由原种扩大培养成的生产上使用的菌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按配方称取原料→拌料→调节含水量和pH→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25℃~27℃)→菌丝长满瓶(袋)→培养7~8天→扩大成栽培种。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每人制3袋原种和3袋栽培种;
实验报告要求: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料配方、制作方法,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考核评价要求:①原种和栽培种制作的质量;②实验报告水平、认真程度等。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
设备与器材:塑料盆、水桶、烧杯、菌种瓶(或菌种袋)、高压灭菌锅,棉籽壳、玉米粉、黄豆粉、麸皮、石膏、石灰、白糖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6
食用菌(金针菇、香菇)熟料袋栽技术
一、实验目的
掌握金针菇、香菇熟料栽培技术。
二、实验内容
培养料配方设计、配制、灭菌、接种、培养和管理。
三、实验原理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原料、用水、设备、空气等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杂菌对食用菌制种和栽培会造成很大危害,必须消灭或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将培养料经灭菌再进行栽培的方法称为熟料栽培。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方法很多,通常以熟料袋栽产量较高且稳定。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按原料配方称取混合→拌料→调节含水量和pH→装料→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25℃~27℃)→出菇管理→采收。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每人制3袋金针菇(香菇、黑木耳)。
实验报告要求:金针菇(香菇、黑木耳)培养料配方设计、配制方法、
制备技术、培养和管理方法,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考核评价要求:①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
②实验报告水平、认真程度、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等。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
设备与器材:塑料盆、水桶、烧杯、菌种瓶(或菌种袋)、天平、接种针、高压灭菌锅,棉籽壳、玉米粉、黄豆粉、麸皮、石膏、石灰、白糖、菌种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7
平菇生料栽培技术
一、实验目的
掌握平菇生料栽培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
培养料配方设计、配制方法、接种、菌丝体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
三、实验原理
栽培平菇方法很多,若按养料处理情况有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所谓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不经灭菌处理直接用于栽培,由于平菇生命力强,抗逆性好,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即使生料栽培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按配方称取原料→拌料→调节含水量和pH→压块和播种→菌丝体培养(25℃~27℃)→出菇管理→采收。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每5人配制10斤培养料,进行拌料、压块和播种和管理;
实验报告要求:培养料配方设计、配制方法、接种、菌丝体培养、
出菇管理、采收方法,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
考核评价要求:①平菇生长和管理情况;
②实验报告水平、认真程度、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等。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
设备与器材:塑料盆、水桶、烧杯、菌种瓶(或菌种袋)、台称、天平、
接种针、高压灭菌锅等;棉籽壳、玉米粉、黄豆粉、麸皮、
石膏、过磷酸钙、白糖、菌种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8
平菇(金针菇、香菇)的菌丝体培养和出菇管理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食用菌栽培中菌丝体生长阶段的管理方法;②了解食用菌栽培中水分、温度、O2、光照等生态因素对食用菌子实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③学会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水分、温度、O2、光照的管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3~5袋/人,3~5人自由组合成一小组,设计一些生态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O2等因子)进行管理,约需30—40天。
三、实验原理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是由其遗传性所决定的,但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二者形成特定的生态体系,只有了解、掌握他们的规律才能取得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产品。影响食用菌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光、营养、pH、生物因素。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各种生态因素,总结出获得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和条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食用菌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自行设计不同生态条件如温度、水分和湿度、O2与CO2、光线等,探讨生态因素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发育的影响,得出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和条件。40天后交付成果,并以论文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5人一组轮流进行水分、温度、O2、光照等的管理。
实验报告要求:总结生态因素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发育的影响,写出课程论文。
考核评价要求:①实验设计合理性;②实验结果准确性;
③报告水平、认真程度、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等。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发酵工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培养室(菇房)。
设备与器材:菌种瓶(或菌种袋)、喷雾器、干湿球温度计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实验项目9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和保鲜方法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常见杂菌、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产生的原因;
②学会常见杂菌和病害的处理方法;
③了解常见几种食用菌采收时期,采收、加工和保鲜方法。
二、实验内容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保鲜方法。
三、实验原理
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很适合杂菌和害虫的繁殖,所以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杂菌和害虫的危害,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栽培者必须懂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食用菌由于含水量高,不易保存,食用菌的加工与保鲜也是栽培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通过实地参观,结合观看VCR、观察自己食用菌栽培的全过程,学习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收、加工、保鲜方法。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初步学会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保鲜方法。
实验报告要求:分析杂菌污染的原因,写出处理方法;保鲜和加工原理、
几种常用保鲜和加工的方法。
考核评价要求:正确识别病虫害的侵染症状,分析产生的原因,能采取适当的
防治方法。报告水平、认真程度、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等。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场地:培养室(菇房),校外食用菌生产现场等。
设备与器材:VCR,菌种瓶(或菌种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