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Overview)
课程名称:植物生物学实验
Course: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课程编号:0090100004适用学生: 生物技术
Course Number:0090100004 Designed for: Biotechnology
学分:2学时:36独立设课:是
Credit:2 Class hour: 36 Independent course:yes
预修课程:植物生物学
Preparatory courses: Plant Biology
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
本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系统分类实验两大部分,通过植物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解剖观察,使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等方面掌握植物的形态解剖、植物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通过分类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对植物各类群的常见种类、亲缘关系及进化状况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The course includes two main body, botany anatomy and plant systematic. Through the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bservation, the students would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cell, tissues, and organs and the plant embryo development. Plant systematic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 broad, evolutionary overivew of major groups of vascular plants, from club mosses and ferns to conifers and flowering plants are also included. The 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field identification, morphology, and basic concepts in evolutionary are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course.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Experiment project schedule)
序号 No. | 实验名称 Name | 每组人数 Members of each group | 实验 时数 Hours | 实验类型 验证∕综合∕设计 Course Type Verifying/Synthetic/Designing | 必做∕选做 Required Course /Elective Course |
1 | 植物细胞与组织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2 | 植物种子形态结构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3 | 植物营养器官-根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4 | 植物营养器官-茎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5 | 植物营养器官-叶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6 | 植物繁殖器官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7 | 低等植物的多样性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8 |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9 | 裸子植物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10 | 被子植物(一) | 2 | 3 | 验证 实验 | 必做 |
11 | 被子植物(二) | 2 | 3 | 综合 实验 | 必做 |
12 | 校园常见植物的观察与识别 | 2 | 3 | 综合 实验 | 必做 |
13 | 叶绿素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 | 2 | 3 | 验证 实验 | 选做 |
14 |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 | 2 | 3 | 验证 实验 | 选做 |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ference Books)
1.推荐教材
姚家玲,植物学实验, 20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Yao Jialing, Plant experiment. 2009,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参考书目
王英典,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200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Reference Books
Wang Yingdian, Manual of 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2001,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Course Evaluation)
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Site, equipment and consumable materials)
撰写人:陈文荣审定人: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1
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并应用显微镜进行植物组织观察。
二、实验内容
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其使用基本操作,并应用显微镜进行植物组织的显微观察。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就普通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保养注意事项进行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多种多样的显微镜,在局部构造方面也有比较多的差异,但一般都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光学部分,一为机械部分。光学部分是显微镜发挥效力的部分,机械部分是用于装置光学部分的。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验证型实验:洋葱内表皮细胞。
3、了解Leica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4、掌握植物细胞壁结构的次生变化及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产物:花青素、晶体、淀粉等。
5、了解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洋葱内表皮。
6、植物白色体(大葱)、叶绿体(黑藻装片)、有色体(红辣椒)的观察。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学会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以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 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实验设备与器材:设备与器材: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刀片,显微镜投影系统等。
药品与材料:间苯三酚,I-KI,洋葱,马铃薯,大葱,红辣椒,花生。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2
植物种子形态结构
一、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不同组织的特征与差异,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区分单、双子叶植物的差异。
二、实验内容
了解各类植物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实验原理
研究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一方面可以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做成纵切面、横切面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特殊方法从植物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前者对于了解某一组织在植物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是必要的。后者对组成该组织的细胞特征的研究则较为清楚。本次实验主要利用离析方法观察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椴木(或南瓜)茎的离析材料少许置于载玻片上,先低倍镜下观察区分导管、纤维、管胞和木薄壁细胞等,再在高倍镜下研究其特征。
2、梨果肉的徒手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间苯三酚染色,观察其石细胞形态。
3、蓖麻种子,分别纵切和横切,观察其胚、胚乳形态。
4、蚕豆种子,拨开种皮,观察子叶和胚的形态特征。
5、观察小麦种子纵切片永久装片,了解其胚、胚乳等的形态特征。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学会徒手切片技术,梨果肉横切观察;学会压片方法,观察离析材料的形态特征;掌握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区分其差异。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实验设备与器材: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刀片,显微镜投影系统等。
材料与药品:椴木茎与南瓜茎离析材料,蚕豆、蓖麻等种子;间苯三酚等。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3
植物营养器官-根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根尖的结构及根的初生、次生构造一般特征。
二、实验内容
了解根尖的结构及根的初生构造一般特征,以洋葱根尖,蚕豆幼根等为材料,具体加以观察识别;了解根的次生生长构造,以天竺葵为材料;以水稻根等为材料观察单子叶植物根的特点。
三、实验原理
根的初生结构的特征,可以在蚕豆根毛区的横切面上看到,初生结构表皮为根的最外一层细胞,细胞壁薄,排列紧密。皮层有多层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其中内皮层侧壁上、下均有木栓化的带状增厚,即凯氏带。中柱包含中柱鞘、木质部、韧皮部以及薄壁组织等。次生结构往往最外层为周皮(含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以及栓内层等)。往内依次为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根的初生结构
1)蚕豆根的初生结构(永久装片)观察:表皮(根毛)、皮层、内皮层、中柱(中柱鞘、木质部、薄壁细胞,韧皮部等)。
2)观察水稻根横切面。
3)发芽的小麦种子的根,观察纵向压片: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成熟区。
4)蚕豆侧根的形成观察。
2、根的次生结构
1)天竺葵根横切面:周皮、韧皮部(初、次)、木质部(初、次)、髓。
2)萝卜、胡萝卜的根横切:区分周皮、韧皮部、木质部。
3、徒手切片:紫玉兰、鸢尾、沿阶草。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了解根尖的结构及根的初生、次生构造一般特征。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刀片,根系扫描仪,显微镜投影系统等。
材料与药品:椴木茎与南瓜茎离析材料,蚕豆、紫玉兰、鸢尾、沿阶草等的幼根;间苯三酚等。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4
植物营养器官-茎
一、实验目的
了解茎尖的结构及茎的初生、次生构造一般特征。
二、实验内容
了解茎尖的结构及茎的初生构造一般特征,以丁香茎尖,蚕豆幼茎等为材料,具体加以观察识别;了解茎的次生生长构造一般特点;通过三年生椴树横切面具体加以观察识别。
三、实验原理
茎尖和根尖一样,可以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但无类似的根冠结构。茎的初生结构的特征,可以在蚕豆茎毛区的横切面上看到,初生结构表皮为茎的最外一层细胞,细胞壁薄,排列紧密。皮层有多层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其中内皮层侧壁上、下均有木栓化的带状增厚,即凯氏带。中柱包含中柱鞘、木质部、韧皮部以及薄壁组织等。次生结构往往最外层为周皮(含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以及栓内层等)。往内依次为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掌握了解茎尖的构造。
2、掌握茎的初生构造和茎的次生结构。
3、了解单子叶植物茎、裸子植物茎的一般结构及木材茎的三切面结构。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了解茎尖的结构及茎的初生、次生构造一般特征。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刀片,数码相机,显微镜投影系统等。
材料与药品:丁香茎尖、蚕豆幼茎、椴木三年生茎、水稻茎、玉米茎和松茎;间苯三酚等。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5
植物营养器官-叶
一、实验目的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的一般构造
二、实验内容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的一般构造;掌握松柏类植物叶的结构,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叶的结构。
三、实验原理
植物的叶是种子植物制造有机养料的重要营养器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植物叶片主要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叶片这三部分的差别比较大。主要差别一般有:双子叶植物表皮上的气孔为肾型,而单子叶植物为哑铃型;双子叶植物叶肉中有栅栏组织和海面组织的分化,而单子叶植物没有栅栏组织和海面组织的分化。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观察蚕豆和水稻叶的表皮。
2、观察女贞等双子叶植物叶的形态。
3、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形态进行对比,区分其差异。
4、观察松柏植物叶的结构。
5、观察旱生植物夹竹桃叶片横切面。
6、观察水生植物菹草叶片横切面。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了解单、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一般特征。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刀片,荧光显微镜,叶面积扫描仪,数码相机,显微镜投影系统等。
材料与药品:蚕豆、水稻、女贞、松柏、夹竹桃以及菹草等植物叶片。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6
植物繁殖器官
一、实验目的
了解花的一般结构以及各类子房、花药类型。了解各种类型果实的结构。
二、实验内容
了解花器的一般结构,解剖观察小麦花、油菜花等加以具体识别;了解花药、子房的一般结构,具体观察识别百合花药、百合子房及常见果实类型。
三、实验原理
被子植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在茎上孕育着花原基并发育成花。花在植物的生活周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花一般由花柄和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其中,子房是雌蕊基部膨大的上部,是雌蕊的最重要部分,有子房、胎座和胚珠组成。果实一般氛围真果和假果。真果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而假果是由非心皮组织与子房一起共同参与形成发育而来的。真果的外面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果皮(外、中、内三层),果皮的形态和分层特征也因植物而异变化较大。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观察百合花的一般结构: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
2、观察禾本科植物的花器结构。
3、观察油菜花花器的结构特征。
4、观察百合花药、子房的一般结构。
5、观察柑橘、花生、菠萝等果实的形态特征。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了解花器结构的一般特征并对常见果实的形态进行观察。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刀片,显微镜投影系统等。
材料与药品:百合花、小麦花、油菜花;间苯三酚。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7
低等植物的多样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代表植物的实验观察,加深对藻类植物与地衣植物课堂知识的了解,掌握常见藻类植物及地衣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内容
观察常见藻类植物和地衣类植物的外形特征及显微结构,具体包括观察蓝藻门如念珠藻(地木耳)、颤藻;绿藻门如衣藻、水绵;红藻门如紫菜、褐藻门如海带等,地衣类植物如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的特征,壳状、叶状和枝状地衣等的外形和结构。
三、实验原理
藻类植物是一类自养型的低等植物。营养体无根、茎、叶的分化(原植体植物),植物体结构相对简单,为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体;繁殖过程中不产生胚(无胚植物),繁殖细胞大多数是单细胞,外无不孕细胞包围。大多数藻类植物生长于淡水(如蓝藻和绿藻)或海水中(如红藻或褐藻)。全球大约3.0万种。分原核藻类如蓝藻门;真核藻类如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硅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
地衣类植物为多年生植物,是真菌和藻类高度结合的共生复合体,全世界约500余属,2.5万余种,据地衣的形态不同分壳状地衣如文字衣属属;叶状地衣如地卷属;枝状地衣如石蕊属;据地衣的内部结构不同分异层地衣、同层地衣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兰藻门
1.念珠藻:
用解剖针自“地木耳”上挑取少许念珠藻的胶质块,置于载玻片上,加上后盖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在低倍镜下可见,念珠藻是由许多单列细胞的丝状体埋于胶质中。细胞圆珠形,每条丝外被有胶质鞘;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丝状体中部或两端有个别形较大、壁较厚、淡黄色的异型胞,其两端内壁为球状加厚,称节球;有时可看到几个连续的细胞壁加厚的厚垣孢子。注意:观察异形细胞和胶质鞘时应将视野中的光线稍调暗些;营养细胞中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常见一些暗色的气泡,加碘处理有呈棕色的多糖颗粒。此藻在雨季湿地上或阴湿的石上常可找到。
2.颤藻
取少量颤藻的丝状体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低倍镜下可见蓝绿色的单列细胞的丝状体;高倍镜下,颤藻的细胞为圆盘状。藻体无胶质鞘,细胞无核和细胞器的分化,无异形胞。但常有死细胞(无色透明,上下横壁向内呈双凹形,较难看到)或由胶化膨大的隔离盐将丝状体隔开成藻殖段。有时可见在细胞中央有胞壁由壁向细胞内延伸的现象,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胞壁逐渐向内延伸的现象。细胞含有色素(藻兰素、叶绿素等)。故成蓝绿色。颤藻的先端向两侧来回颤动,故此得名。此藻常生于湿地或浅水中,呈暗绿色(或稍带褐色,呈泡沫状)。一片片浮生于水面。
(二)绿藻门
1、水绵:
用解剖针自培养皿中挑取少许水绵丝状体,装片观察,低倍镜下可见水绵的丝状体由单列的圆柱形细胞组成,叶绿体呈蠕旋带状,高倍镜下可见带状叶绿体是成螺旋状围绕在细胞周围的胞质中,其上有一列发亮的颗粒淀粉核,细胞中央为一大液沟,细胞核是由原生质丝悬挂于细胞中央,加碘液(或碘-碘化钾液),胞壁褐色,壁内胞质淡黄色,仔细观察,还可见中央胞质和周围胞质由胞质丝穿越大液泡彼此相连接,此藻生于较洁净的水域中碧绿滑腻,常用团浮于水面,变黄绿色时常为有性生殖。
2.衣藻
用吸管吸取一滴衣藻绿水,装片镜检,低倍镜下可见绿色衣藻细胞游动;加胶水限制其活动,高保镜下可见杯状叶绿体和其底部的淀粉核、鞭毛两根及红色眼点和前端细胞中的伸缩泡。加碘-碘化钾深液杀死衣藻,可见黄色细胞核,蓝紫色淀粉核和叶绿体及鞭毛,此藻常生于有机质较丰富的污水沟中或临时积水中,往往成纯群,呈草绿色。
(三)红藻门:紫菜
取小片紫菜制片镜检:可见1-2枚星状载色体,1个造粉核,细胞核,以及细胞的形状、排列等构造,其生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紫菜阶段(即叶状体阶段),可生产单孢子、性器官(**囊、果胞),果胞成狭颈的瓶状,狭颈为受精丝,果胞受精后减数分裂成2、4、8个果胞子(紫红色),(2)丝状体阶段,由果胞子发育而成,可产生壳孢子,并直接长成叶状体。(3)小紫菜阶段,由壳子发育而来,长成叶状体,在装片上能看到三种细胞:营养细胞、紫红色的果胞子囊(包括四个果胞子)和黄绿色的果胞(也可能为合子)紫菜为海产藻类。
(四)褐藻类:海带
观察海带的形态,可见绿褐色的叶状体分化为假根、柄及带片三部分,再取海带带片自制横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带片中的细胞有明显的分化,最外层为形状较小但排列整齐的表皮,内为歧层,由较大藻壁细胞(无色素,贮藏作用,近髓的和较小的黄褐色的细胞(光合细胞)组成,中部为髓,细胞有显著的加厚,无色,具有输导功能,在带片的两面或一面可见有表皮细胞发育而成的长而不育的隔丝以及较隔丝短的长椭圆的游动孢子囊,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游动孢子囊处于不同的发育时期,在成熟的游动孢子囊中充满游动孢子。观察永久切片,海带幼孢子体和幼配子体及孢子囊,了解其世代交替,海带为海产藻类。
(五)地衣门
观察茶渍:梅衣、松萝等地衣的外形,区别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再观察地衣横切制片,可见发为上皮层、藻层、髓、下皮层四层,在高倍镜下可见上皮层与下皮层均由紧密交织的菌丝组成,这种菌丝很象薄壁组织执行保持机能,藻层内可见藻类的球形绿色细胞,行同化作用,髓层内菌丝蔬松,具大的胞间隙,其间充满空气,并有菌丝伸入地面,形成假根。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常见藻类植物及地衣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生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双目或单目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管;体视摄影显微系统、显微摄影系统(示范用)。
材料与药品:念珠藻、颤藻、水绵、衣藻、紫菜、海带实物;团藻、海带装片、水绵接合生殖装片(示范);茶渍、梅衣、松萝等地衣。蒸馏水、碘液等。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8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一、实验目的
了解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识别苔类及藓类植物;了解蕨类植物一般特征及常见代表植物种类。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苔藓植物如地钱、葫芦藓的的孢子体及配子体外形,苔藓植物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特殊结构如葫芦藓的植株及其雄器苞、雌器苞纵切制片、孢朔纵切制片等;
2. 观察蕨类植物如卷柏、贯众、狗脊、鳞毛蕨、槐叶萍等的外部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特殊结构如蕨原叶体装片、蕨孢子叶横切制片、槐叶萍孢子果纵切片等。
三、实验原理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绿色植物, 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 广布。形态构造比较简单, 有初步的茎叶分化。生活史中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和尚未形成维管组织是苔藓植物与其他高等植物的最大区别。苔藓植物广布全球, 约23000种。
蕨类植物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 又是低级的维管植物, 同时也是颈卵器植物和有胚植物。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内有维管组织,就进化水平而言, 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类群。地球上生存的蕨类有12000多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观察地钱新鲜标本,可见地钱为绿色,具二叉分枝,扇平葡萄的叶状体,背腹异构,腹面中的肋处有单细胞的假根、鳞片、背面着生两种繁殖器官——孢芽杯和**器托、颈卵器托。地钱雌雄异株,雄株的叶状体上生伞状的雄托,具淡状边缘,雌株的伞状颈卵器托具星芒状边缘,受精后在雌株上发育形成孢朔。
2.观察地钱**器托及颈卵器托切制片(示范)。
3.观察葫芦藓的新鲜标本:植物体矮小具有直立的“茎”和“叶”,基部生有假根,这是它的配子体。在茎的项端为伸出的孢子体。由基足、朔柄、孢朔三部分组成。在孢朔内产生孢子。在孢朔上盖有朔帽。
葫芦藓为雌雄同株植物。颈卵器和**器着生在同一株但不同茎的顶端,着生**器的茎顶端叶片较大,向外开张,密生象花被状形形成雄器苞,着生颈卵器的茎顶端叶片紧包如芽,即为雌器苞。
4.取藓的雄器苞和雌器苞横切制片镜检,在雄器苞中可见**器呈棒状,下具短柄,着生在项端中央,周围有隔丝及绿色的小叶片,**器的壁由一层细胞组成,里面由**母细胞发育成螺旋弯曲的,具二根鞭毛的游动**;在雌器苞中可见颈卵器,它的构造与苔纲的颈卵器相似。
5.取藓孢朔纵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示范)。
6.观察卷柏、贯众、狗脊、鳞毛蕨、槐叶萍孢子体外形;可分为根、根茎和叶三部分,根茎很小,外表高呈褐色,通常不露出地面,向下长出许多须根;槐叶萍为水生蕨,贯众向上生出直立的叶子,叶具长柄,在叶的背面生有孢子囊群(示范)。
7.蕨原叶体装片置镜下观察:可见原叶体甚小,具叶绿体、心脏形,凹陷处为生长点,其附近生有数个颈卵器,原叶体下面生有假根,假根丛中生有若干球状的**器。
8.取蕨孢子体横切面切片镜检:叶片扁平,具有上下表皮。在上下表皮之间是薄壁细胞组成的叶肉,在叶肉中有维管束,中央较大者为小叶片的中脉,两旁细小者为侧脉,在叶的下表皮,叶脉的两侧有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外面为囊群盖,囊群盖下两侧有许多孢子囊,孢子囊成椭圆形,下具一短柄,囊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囊壁细胞除其中一环为木化加厚的环带,其余均为薄壁细胞,在孢子囊中有发育成熟的孢子。
9.观察槐叶萍孢子果装片,可见其大小孢子囊及囊群盖(示范)。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般特征及常见代表植物种类。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和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物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放大镜、双目或单目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显微摄影系统(示范用)、解剖摄影系统(示范用)、镊子、载玻片、纱布等;
材料与药品:地钱的植物体,地钱**器托及颈卵托纵切制片,葫芦藓的植株及其雄器苞、雌器苞纵切制片、孢朔纵切制片;卷柏、贯众、狗脊、鳞毛蕨、槐叶萍、蕨原叶体装片、蕨孢子叶横切制片、槐叶萍孢子果纵切片。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9
裸子植物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新鲜实物或腊叶标本了解裸子植物代表性种类。
二、实验内容
观察裸子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特殊结构如雌雄球花制片、种子内部结构等;
观察苏铁、银杏、马尾松、雪松、杉木、水杉、落羽杉、柳杉、侧柏、柏木、圆柏、罗汉松、香榧、红豆杉等代表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重点掌握松科、杉科、柏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原理
裸子植物属于有颈卵器的特殊的种子植物,孢子体发达,多数为高大乔木,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尚无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和种子**,受精作用时花粉直达胚珠,小孢子萌发形成花粉管,常具多胚现象,生活史过程比较复杂。根据大孢子叶的形态,结合配子体,特别是雌配子体的发育,可以把裸子植物亚门划分为5个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 (球果纲,)、紫杉纲 (红豆杉纲)及买麻藤纲 (盖子植物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观察银杏的标本,注意有无长枝与短枝之分、叶序、叶形、叶腋、雄球花着生的位置和种子的形态特征
2.观察马尾松的雌球花切片,注意胚珠、颈卵器的位置及形状;观察马尾松雄球花的切片,注意其结构的异同。
3.观察马尾松、雪松、杉木、水杉、柳杉、落羽杉、园柏、柏木、侧柏的新鲜实物或腊叶标本,从其习性、长短枝、叶形、质地、叶序、雄花着生位置,种鳞和苞鳞形态及离合程度,种子形态等方面找出它们的认别特征,并仔细观察马尾松、杉木、柏木的球果,注意其种鳞、珠鳞及种子数的区别。
4.解剖松、杉、柏植物种子及萌发种子,观察种子的胚的形态,是否有多胚现象?
5观察苏铁、罗汉松、香榧等的标本,了解其形态特征。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新鲜实物或腊叶标本了解裸子植物代表性种类。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理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手持扩大镜、解剖刀、三角尺、解剖镜、双目或单目显微镜、显微摄影系统(示范用)、解剖摄影系统(示范用)、镊子、载玻片、纱布等。
材料与药品:苏铁、银杏、马尾松、雪松、杉木、水杉、落羽杉、柳杉、园柏、柏木、侧柏、罗汉松、香榧等的新鲜标本及蜡叶标本;松球果、雄球果切片;马尾松、杉木、柏木成熟的球果及种鳞及种子(包括萌发种子);简苯三酚-浓盐酸,碘液等。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10
被子植物(一)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新鲜实物或腊叶标本观察,了解木兰科、樟科、毛茛科、桑科、山毛榉科、石竹科、山茶科、锦葵科、杨柳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植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练习,初步学会用花程式和花图式记录被子植物。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或解剖了解木兰科、樟科、毛茛科、桑科、山毛榉科、石竹科、山茶科、锦葵科、杨柳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植物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新鲜及腊叶标本识别相关植物种类。
3.用花程式和花图式记录上述代表植物的花部特征。
三、实验原理
被子植物的胚珠由心皮所包裹,形成了子房,最后发育成为果实,由此有别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发展到最高级、最繁荣、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都比裸子植物复杂,根、茎、叶内部组织结构更适应于各种生活环境,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根据种子中子叶数量的不同,被子植物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根据Cronquist系统,双子叶植物分为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本实验种类主要涉及前面4大亚纲的部分代表植物;;在植物分类的依据方面,繁殖器官的作用可能更大,花的解剖和花程式和花图式的描述是植物分类学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仔细观察木兰亚纲木兰科含笑、樟科植物樟树、毛茛科植物毛茛等植物的营养体特征和花的结构,注意从营养体特征及花的结构加以观察,如注意观察草本或木本?植物体有无香气或乳汁?单叶或复叶?叶序、叶缘、有无托叶等营养体性状;解剖观察繁殖器官尤其是花部结构,留意花序类型?单性或两性?花萼、花瓣各轮数目,如何排列,颜色、大小?雄蕊数量类型?花药开裂方式、几室?内向还是外向?心皮数量?胎座类型?子房上位还是下位?子房室数及胚珠数目?果实类型等?总结该亚纲植物共同特点?
2.解剖观察金缕梅亚纲植物桑科桑树或壳斗科苦槠等的特征。具体观察要求如第1点所述。桑树是否有花被?苦槠需要特别留意壳斗包被坚果的情况和壳斗外苞片的形态,每壳斗具坚果数目等。总结该亚纲植物共同特点?
3.解剖观察石竹亚纲石竹科石竹、繁缕、牛繁缕等的营养体和繁殖器官特征。观察要求如第1点所述,繁缕、牛繁缕的心皮数目分别为多少?总结该亚纲植物共同特点?
4.解剖观察五桠果亚纲植物山茶科茶花、锦葵科木芙蓉、杨柳科柳树、葫芦科黄瓜、十字花科油菜等的新鲜实物或腊叶标本。具体观察要求如第1点所述,注意观察栽培茶花和野生茶花的主要形态结构差异?木芙蓉的花中的副萼,杨柳科植物有无花被、花盘、腺体,葫芦科植物的卷须来源?油菜花雄蕊数量、花丝长短等特点?总结该亚纲植物共同特点?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常见代表植物的主要特点。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手持放大镜、解剖刀、三角尺、解剖镜、解剖器;解剖摄影系统(示范用)
材料与药品:含笑、樟树、毛茛、桑树、苦槠、石竹、繁缕、牛繁缕、茶花、木芙蓉、垂柳、黄瓜、油菜等植物的新鲜实物或蜡叶标本(要求尽量有花期或果期)。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11
被子植物(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新鲜实物或腊叶标本观察,了解蔷薇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茄科、菊科等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新鲜及腊叶标本识别相关植物种类。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或解剖了解蔷薇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茄科、菊科等植物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新鲜及腊叶标本识别相关植物种类。
三、实验原理
被子植物的胚珠由心皮所包裹,形成了子房,最后发育成为果实,由此有别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发展到最高级、最繁荣、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都比裸子植物复杂,根、茎、叶内部组织结构更适应于各种生活环境,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现在已知的有1万余属,23.5万种,种类占植物界的一半以上。我国有3148余属,约3万种。根据种子中子叶数量的不同,被子植物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根据Cronquist系统,双子叶植物分为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本实验种类主要涉及蔷薇亚纲、菊亚纲的部分代表植物;在植物分类的依据方面,繁殖器官的作用可能更大,花的解剖和花程式和花图式的描述是植物分类学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仔细观察蔷薇亚纲木兰科蔷薇科如野蔷薇、红叶李或桃,豆目三科如云实、合欢、大豆或紫云英,大戟科如蓖麻,芸香科如柚(或柑桔)、伞形科如胡萝卜或野胡萝卜等植物的营养体特征和花的结构,注意从营养体特征及花的结构加以观察,如注意观察草本或木本?植物体有无香气或乳汁?单叶或复叶?叶序、叶缘、有无托叶等营养体性状;解剖观察繁殖器官尤其是花部结构,留意花序类型?单性或两性?花萼、花瓣各轮数目,如何排列,颜色、大小?雄蕊数量类型?花药开裂方式、几室?心皮数量?胎座类型?子房上位还是下位?子房室数及胚珠数目?果实类型等?总结该亚纲植物共同特点?
2.解剖观察菊亚纲植物唇形科如一串红或益母草,茄科如龙葵、菊科如菊花或蒲公英等的特征。具体观察要求如第1点所述,注意这几类植物的花瓣联合情况?一串红的雄蕊特殊性?菊科植物的花结构不容易解剖,需要足够的耐心。尝试总结该亚纲植物共同特点?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蔷薇亚纲、菊亚纲的常见代表植物的主要特点。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能客观反映实验者本人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把握程度,尤其应客观反映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对实验过程和相关仪器及操作的熟悉程度并客观反映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方面。
考核评价要求: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验规章制度情,试剂、仪器整理及清洁卫生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考核。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植物学实验室12-407
设备与器材:手持放大镜、解剖刀、三角尺、解剖镜、解剖器;解剖摄影系统(示范用),数码相机。
材料与药品:野蔷薇、李或桃、云实、紫荆、合欢、大豆、紫云英、蓖麻、柚或柑桔、胡萝卜或野胡萝卜、一串红或益母草、龙葵、菊花或蒲公英等植物的新鲜实物或蜡叶标本(要求尽量有花期或果期)。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12
校园常见植物形态观察及种类识别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校校园常见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使同学对植物形态特征有直观的了解;通过对校园常见植物的识别,使同学对植物识别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数码相机照片和GPS定位仪等常用野外工具及植物分类学工具书的使用,有助于同学熟悉野外考察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内容
1、识别校园内常见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2. 熟悉使用植物分类学工具书。
3. 熟悉数码相机和GPS定位仪等常用野外工具。
三、实验原理
植物分类学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实践性强,单凭课堂理论讲解难以达到理解的目的。校园植物多为国内或本地区常见的观赏植物,具有一定的数量和类型,形态多样,方便观察,通过对校园内常见植物形态观察及种类识别,可以训练学生的植物分类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日常观察积累植物分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科研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照片拍摄和GPS定位仪等的使用一方面可避免采集植物损坏校园景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进一步的长期识别和野外考察打好基础。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了解植物类型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2.在教师带领下,沿路掌握常见植物的名称、基本特征。考虑到本校校园较大,校园的不同区域植物种类又不尽一致,建议不同的小组走不同的路线,课余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由此达到更好的整体效果;
3.规定的时间内,每人描述5种教师没有讲过的种类;
4.拍摄校园常见植物图片,尝试用GPS定位仪定位植物所在位置,为今后野外考察打下一定基础。
5.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或拍摄校园某一个科或某一个类(如藤本、有刺、单叶对生、有特殊气味等)植物;
6. 学习使用植物分类学常用工具书。
五、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要求:通过对本校校园常见植物形态特征通过对校园常见植物的识别,要求同学掌握植物的形态特点,初步了解植物识别的基本套路;了解数码相机和GPS定位仪等常用野外工具及植物分类学工具书的使用。
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写出校园常见植物的种名、科名及其主要识别特征?拍摄校园内常见观赏植物并尝试举行小型图片展示会。思考植物类型与生长环境有何关联性?
考核评价要求:要求每个同学写出至少50种校园常见植物的种名、科名及其主要识别特征;至少拍摄50种以上的校园内常见植物清晰照片并尝试举行小型图片展示会。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浙江师范大学校园
设备与器材: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放大镜、教学参考书如《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高等植物图鉴》、《浙江种子植物鉴定检索手册》等(可考虑几个人一套)。
材料与药品:校园新鲜植物。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13
叶绿素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叶绿素提取分离的原理以及它们的光学特性在光合作用中的意义。
2.熟悉和掌握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
3.并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的鉴定
2.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原理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根据它们在有机溶济中的溶解特性,可用丙酮将它们从叶片中提取出来。
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的酯,可与碱发生皂化反应,产生的盐能溶于水,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在光照下可产生暗红色的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叶绿素中的镁可被氢离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加入铜盐作用,后者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植物的浸渍标本。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b含量是根据叶绿素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的吸收,用公式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80%丙酮溶液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而在波长645nm下,分别为16.75和45.6。据此可列出下列关系式:
OD663=82.04Ca+9.27 Cb
OD645=16.75Ca+45.6 Cb
式中OD663和OD645分别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3nm和645nm时的光密度, Ca、Cb和Ca+b分别为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的浓度,单位为mg/L。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Ⅰ叶绿素理化性质观察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取新鲜的大叶女贞叶片1g,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纯丙酮5ml、少许碳酸钙和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再加纯丙酮20ml,漏斗过滤至试管中,即为色素提取液;放于暗处备用。
2.叶绿素的荧光现象:分别观察上述试管在反射光和透射光一侧,提取液的颜色有何不同,描述叶绿素产生的荧光颜色。
3.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取上述色素提取液各1.5 ml分装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放在黑暗的烘箱中,另一支试管放在强光下,经2~3小时后,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何不同。
4.铜代作用:取上述色素提取液1ml于试管中,1滴1滴加浓盐酸,直至溶液出现褐色,此时叶绿素分子已遭破坏,形成去镁叶绿素。然后加醋酸铜晶体少许,慢慢加热,则又产生鲜亮的的绿色。说明颜色变化的原因。
5.黄色素与绿色素的分离:取上述色素提取液约10 ml,加到盛有20 ml乙醚的分液漏斗中,摇动并沿分液漏斗边缘加入30 ml蒸馏水,轻轻摇动分液漏斗,静置片刻,溶液即分为两层。色素全部转入上层乙醚中,弃去下层丙酮和水,再用蒸馏水冲洗乙醚溶液1~2次。然后于色素乙醚溶液中加入5 ml30%KOH甲醇溶液,用力摇动分液漏斗,静置约10min,再加蒸馏水约10 ml,摇动后静置分离,则得到黄色素和绿色素层。解释每一步现象产生的原理。
Ⅱ叶绿素含量测定
1. 色素的提取:取新鲜的大叶女贞叶片0.25g,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纯丙酮2.5ml、少许碳酸钙和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再加80%丙酮5ml,将匀浆转入离心管,并用适量80%丙酮洗涤研钵,一并转入离心管,离心后弃沉淀,上清液用80%丙酮定容至25ml。
2. 测定光密度:以80%丙酮为对照,分别测定上述色素提取液663nm、645nm处的光密度值(如值过大请稀释)。
3. 按照公式计算出每克鲜重叶片中色素a、b和a+b的含量。
( mg/g )
五、实验要求
1.按每组2人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报告应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实验报告必须包括:①实验原理;②方法和结果;③结果讨论。
3.实验考核方式应根据:①实验操作情况;②实验报告内容;③实验结果的恰当分析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待定
实验设备与器材:离心机、722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移液管、离心管、容量瓶。
《植物生物学》课程实验项目14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2.掌握使用小蓝子法测定植物呼吸强度。
二、实验内容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
三、实验原理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碱液,并悬挂植物材料,则植物材料呼吸放出的CO2可为容器中的Ba(OH)2吸收,然后用草酸滴定剩余的碱,从空白和样品二者消耗草酸溶液之差,可计算出呼吸释放的CO2量。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萌发的小麦种子10g, 用纱布包扎好将其制作成小蓝子;
2.用移液管向大三角瓶中注入20ml 0.05mol/L的Ba(OH)2溶液,将小袋悬吊于瓶中并立即盖紧瓶塞,并开始记时,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瓶内的碱液数次,以利于碱对CO2的吸收(为什么?);
3.30min(时间过短过长均不好,为什么?)后迅速取出小袋并立即盖紧瓶塞,打开大瓶塞上的小盖(防止人口中呼出的CO2的干扰),滴入2滴酚酞指示剂,立即用1/44mol/L的草酸滴定,至红色突然消失时记录滴定样品所消耗的草酸体积V1;
4.以煮沸种子作空白对照得其所消耗的草酸体积V0;
5.根据公式,采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供试材料所释放的CO2量来表示植物的呼吸强度。
五、实验要求
1.按每组2人进行实验;报告应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实验报告必须包括:①实验原理;②方法和结果;③结果讨论。
3.实验考核方式应根据:①实验操作情况;②实验报告内容;③实验结果的恰当分析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待定
实验设备与器材:大三角烧瓶、酸式滴定管、滴定管架、移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