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Microbiology Experimentexperimental outline


一、课程概况(CourseOverview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CourseExperiments of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0081800037适用学生:生物科学专业

Course Number0081800037             Designed for:Biological Science

学分:1               学时:36          独立设课:是

CreditClass hour: 36         Independent courseyes

预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

Preparatory coursesPlant biology, animal biology, microbiology

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实验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质,为下一步学习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依据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设计实验。实验内容以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为主线,学习: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制片技术以及无菌操作技术;不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测定的方法。最后还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选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项目。由于每个学生在实验中对自己分离到的菌种都有一个从未知到逐渐了解的过程,可以从中感受到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整个实验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加一个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is a biotechnology specialized compulsory laboratory class.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master basic skills in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students observe, thinking,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goo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havea good foundationto studymolecular biology,fermentation engineeringcourses etc.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basic contents of Microbiology to design experiments. The main line of contents is separationexperiments, purification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soil microbial. Learning: the pure microbial culture techniqu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septic technique; morphology methods to different microbi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microorganisms;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microbial growth..Finally, arrange a certain time, so that students make a choice of interest, and microbial-related pilot projects. Since each student in the experiments has a process of their own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unknown to have a gradual understanding, he can Feel the mystery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fun of science.The whole experiment teaching can be seen as a larg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add a designing experimentt project.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Experiment project schedule)

序号

No.

实验名称

Name

每组人数

Members of each group

实验

时数

Hours

实验类型

验证∕综合∕设计

Course Type

Verifying/Synthetic/Designing

必做∕选做

Required ourse

/Elective ourse

1

培养基的配制preparation of media

4-5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

Soil microorganisms were isolated, cultured and purified


1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3

油镜的使用和革兰氏染色

the use of oil immersion and Gram stain

1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4

细菌的芽孢、鞭毛、荚膜染色法Bacterial spores,flagella, capsule staining

1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5

放线菌、霉菌的培养Actinomycetes, fungal culture

1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6

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Actinomycetes, fungal morphology observation

1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7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大小测定和直接计数

Yeast morphology, size, and direct count determination

1

3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8

细菌的生理生化

Bacteri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

6

验证实验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9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icrobial

1

3

综合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选做其中3-4

optional items 3-4 of them


10

选择性实验

selective experiments


1

6

设计性实验

Design experiment

必做

must be to do


考试

test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ference Books)

1.推荐教材

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

《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 沈萍 陈向东

“Experimental Microbiology” Fourth Edition  Shen Ping ,Chen Xiangdong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Guide” Second Edition  Zhou Deqing

2.参考书目

Reference Books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指导分册、实验报告分册)闵航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guidance volumes, lab report volume) Minhang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黄秀梨辛明秀

“Microbiologyexperimentalguidance”  Wang Xiuli ,Xin Mingxiu

《微生物学实验》何绍江陈雯莉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He Shaojiang  Chen Wenli

《微生物学实验》何绍江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Zhao Bing  He Shaojiang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Course Evaluation)

实验考核包括:①平时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内容;②实验考试。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including: usual experiment situation and laboratory reports; Practical examination.

实验报告包括: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方法;④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⑥思考题。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实验报告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学生以小论文形式整理和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包括笔试和操作两部分,各占50%

Test reports including: experimental purpose; principle; metho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questions. Comprehensive and designed experiments can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lab report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organize and write a small paper laboratory report forms. Practical examination include  two partsof  written and operation, each 50%.

评分方法: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占70%,实验考试占30%。实验成绩为百分制。

Scoring method: 70% Usually results and lab reports, 30% practical examin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percentage system.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Site, equipment and consumable materials)

1、场地(site)

微生物实验分室(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compartmen)

2设备与器材(equipment and apparatus)

(!)试管、培养皿、酒精灯、纱布、棉塞、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pH试纸、吸水纸、镊子、解剖针、铁架台等

test tubes, petri dishes, alcohol lamps, gauze, cotton plug, ring vaccination, slides, cover slips, pH test paper, absorbent paper, tweezers, dissecting needle, Formwork table etc.

2)显微镜、培养箱、摇床、高压灭菌锅、烘箱、超净工作台、分光光度计、微波炉、冰箱、酸度计、离心机等

microscope, incubator, shaker, autoclave, oven, Clean Benches, spectrophotometer, microwave, refrigerator, pH meter, centrifuges, etc.

3)各种化学试剂若干。

a number of various chemical reagents.



撰写人:张萍华审定人:

Author:  ZhangPinghua                   Validator: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1

培养基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学会高压灭菌锅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2、培养基的高压蒸汽灭菌

三、实验原理

1、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理: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其基本组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主要用于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培养基按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2、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高于100,致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称量: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地称取所需药品放入搪瓷杯中。牛肉膏等膏状药品用玻棒挑取,放在载玻片上称量,其它放在称量纸称量。蛋白胨很易潮解,称取时动作要迅速。

(2)、熔化:在上述搪瓷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棒搅匀,在电炉上加热使其溶解,将药品完全溶解并煮沸后,加入琼脂粉,再加热熔化,补充水到所需的总体积。

(3)、调pH1mol/L  NaOH1mol/L HCl 进行调节,直至pH达到所需要求。

(4)、分装: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根据要求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烧瓶内。

液体分装:分装高度以试管高度的1/4左右为宜。

固体分装:其装量不超过试管高度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

半固体分装:一般以试管高度的1/3为宜,灭菌后垂直待凝。

分装三角***量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一半为宜,如果是用于震荡培养用,则根据通气量的要求酌情减少;

分装过程中,注意不要使培养基沾在管(瓶)口上,以免沾污棉塞而引起污染。

(5) 、加塞、包扎:培养基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塞上棉塞(硅胶塞),每十支试管为一捆,外加牛皮纸,用棉纱线扎好;三角烧瓶口用4-6层纱布加牛皮纸包扎。

(6)、灭菌:向高压灭菌锅内注入适量的水,将上述培养基置于高压灭菌锅内,加盖、加热、排净冷空气,待压力上升到0.1MPa121 时开始计算时间,维持121 20min后关闭电源,使压力降到0后,开启盖子。

(7)、制成斜面: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冷至50 左右,将试管口端搁在玻璃或其他合适高度的器皿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为宜。

(8)、无菌检查:灭菌培养基放入37 的室温中培养24~4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五、实验要求

1、要求各小组根据教师安排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并分别分装于试管和三角烧瓶内。

2、实验过程中要求小组内的每位同学相互协作,并于二天后观察配制的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

3、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回答思考题。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板、酸度计、培养箱、烘箱等。

器材:铁架台、电炉、刻度搪瓷杯、量筒、三角烧瓶、试管、玻棒、牛皮纸、纱布、粗棉线、漏斗、试管塞、pH试纸、载玻片、小烧杯、称量纸、牛角匙、漏斗、试管架、铁丝筐、剪刀、乳胶管、石棉网等。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葡萄糖、酵母膏、可溶性淀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亚铁、硝酸钠、氯化钾、蔗糖、氢氧化钠、盐酸等。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

2、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方法。

3、练习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

1、用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

2、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细菌。

3、学习斜面接种、平板接种、平板涂布等接种方法。

4、观察细菌的菌落形态,描述菌落特征。

三、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含有极其丰富的微生物,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的细菌。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土壤稀释液:

1)采样:取表层以下5-10cm处的土样,放入灭菌袋,带回实验室备用。

2)制备稀释液: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摇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细胞分散。用一支0.5mL无菌吸管吸取0.5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0.5mL加入另一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10-210-310-410-510-610-7等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2、倒平板:加热熔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待培养基冷至5560℃时以无菌操作方式倒培养基,水平放置,凝固成平板。将上述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稀释度、学号。

3、吸取菌液及涂布: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相应土壤稀释液各0.1mL,对号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用无菌涂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10min,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

4、培养: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12d

5、挑菌落:

1)选择一个菌落(取菌落较大的),记录菌落特征。

2)然后将其挑取少许细胞接种到试管斜面上,37℃培养。待菌苔长出后,检查其特征是否一致以初步确定是否是单一的微生物。若发现有杂菌,需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6、分别数出两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单位:CFU),填写下述表格。

1   平板菌落计数结果记录

稀释度

10-5

10-6

10-7

菌落数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CFU/mL













五、实验要求

1、要求每位同学能分离纯化到一种细菌的纯培养,并保存至冰箱。

2、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哪些环节做得比较好?哪些环节做得较差,影响了你的实验结果?

3、回答思考题:

1)平板接种后为什么要倒置培养?

2)如果要分离极端嗜盐细菌,在什么地方取样品为宜?说明理由。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板、培养箱、冰箱、烘箱、磁力搅拌机、超净工作台等。

器材:铁架台、电炉、搪瓷杯、量筒、三角烧瓶、试管、玻棒、牛皮纸、纱布、粗棉线、漏斗、试管塞、pH试纸、涂棒、培养皿、5mL移液管、0.5mL移液管、0.1mL移液管、移液枪、不同规格的枪头、酒精灯、火柴、移液管筒、培养皿筒等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3

油镜的使用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及维护的基本知识。

4、进一步练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2、用油浸系物镜观察细菌的染色装片,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原理

1、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是指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此法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2、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它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这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结晶紫作为初染剂进行染色,碘作为媒染剂,乙醇(或丙酮)作脱色剂,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复染,革兰氏阳性菌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显红色。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简单染色法: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 制片:涂片干燥固定

(2) 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4) 脱色:将玻片倾斜,在白色的背景下 ,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

(5)复染:用番红液复染约2min,水洗。

(6)干燥

(7)镜检:10X油镜(100X)

(8)结果记录并画图

备注:对照菌株为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油镜的使用

(1)低倍镜、高倍镜观察:

粗调、细调。依次从低倍、高倍进行观察。

(2)油镜观察:

10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先用粗调节旋钮将载物台下降约2cm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转动物镜转换器,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旋钮将载物台缓缓地上升,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使镜头几乎与标本接触。从接目镜内观察,用粗调节旋钮将载物台徐徐下降,当出现物像后,改用细调节旋钮调至看清物象为止。如油镜已离开油面而仍未见到物象,必须再从侧面观察,重复上述操作。

(3)复原和维护:

观察完毕,下降载物台,将油镜头转出,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无水酒精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无水酒精,将镜体全部复原。

五、实验要求

1、确定分离到的未知细菌的形态。

2、确定未知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3、记录实验结果,画图,并回答以下思考题:

1)现有一株细菌宽度明显大于大肠杆菌的粗壮杆菌,请你鉴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你怎样运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株进行涂片染色,以证明你的染色结果正确性。

2)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冰箱、烘箱、超净工作台等

器材:三角烧瓶、试管、玻棒、牛皮纸、纱布、粗棉线、漏斗、试管塞、pH试纸、涂棒、培养皿、载玻片、酒精灯、火柴、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结晶紫、番红、95%酒精、无水酒精、碘、碘化钾、香柏油、草酸铵、蒸馏水

菌种: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4

细菌的芽孢、鞭毛、荚膜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鞭毛、芽孢、荚膜的染色方法。
2
、鉴定未知菌是否具有这三种结构。

二、实验内容

1、用硝酸银染色法染色未知细菌,确定未知细菌是否具有鞭毛。

2、用Schaefer-Fulton氏法染色未知细菌,确定未知细菌是否具有芽孢。

3、用负染色法染色未知细菌,确定未知细菌是否具有荚膜。

三、实验原理

1、鞭毛染色法

鞭毛是细菌的纤细丝状运动“器官”,鞭毛的有无、数量及着生方式也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鞭毛的直径一般为10-30nm,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须用媒染剂处理,使鞭毛直径加粗,再进行染色观察。

2、芽孢染色法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在加热条件下使芽孢染色,用水洗使菌体脱色,再用复染剂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分别呈现不同的颜色,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3、荚膜染色法

荚膜是包裹在某些细菌细胞外的一层黏液状或胶状物质,含水量高,其他成分主要为多糖、多肽或糖蛋白等。荚膜不易着色且容易被水洗去,因此常用负染法进行染色,使背景着色,荚膜不着色,在深色背景下呈现发亮区域。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鞭毛染色法:

1)菌种和玻片的准备

2)制片:涂片自然干燥固定

3)染色:A液覆盖约 35min →蒸馏水洗去A液→B液去残水→B液覆盖约数秒~1min(涂面明显褐色)→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4)镜检:油镜观察(100X)

2、芽孢染色法

(1)制片: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加数滴孔雀绿于涂片上→用木夹子夹住玻片的一端→加热冒气→维持5min(注:勿干涸)。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4)复染:用番红液复染2min,水洗。

(5)镜检:油镜观察(100X)

3  荚膜染色法

(1)制备菌和墨汁混合液:加1滴碳素墨水于洁净载玻片上,然后挑取少量菌体与其混合,再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混合;

(2)加盖玻片(注:勿有气泡);

(3)镜检:高倍镜观察(背景黑色,菌体黑色,菌体周围的清晰透明圈为荚膜)。

五、实验要求

1、确定未知细菌是否具有鞭毛、芽孢、荚膜这三种特殊结构。

2、记录实验结果画图,并回答以下思考题:

1)这三种结构的观察时所用菌种菌龄有什么不同?

2)在鞭毛染色制片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冰箱、烘箱、超净工作台等

器材:试管、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接种环、试管架、镊子、擦镜纸、木夹子等

培养基及药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硝酸银、单宁酸、氨水、甲醛、三氯化铁、黑墨水、孔雀绿、番红、无水酒精、香柏油、甲醛、氢氧化钠等

菌种:假单孢菌(Pseudomonas)、变形杆菌(Bacillus proteusvulgaris)、固氮菌(Azotobacteriaceae)、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5

放线菌、霉菌的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放线菌的插片接种法 。

2、学习从环境中分离培养霉菌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放线菌的插片接种。

2、自选合适材料,分离培养霉菌。

三、实验原理

1、放线菌的培养: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干燥、不透明,表面呈紧密的丝绒状,上有一层色彩鲜艳的干粉;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为了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形态特征,常用插片法、玻璃纸法、印片法来培养放线菌,本次实验应用插片法进行培养。

2、霉菌的分离与培养:

霉菌即发霉的真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往往在潮湿的气候下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蛛网状的菌丝体。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放线菌的培养

1)倒平板:取融化并冷至50 ℃的高氏1号培养基约20mL倒平板,凝固待用。

2)插片:以无菌操作用镊子将灭菌盖玻片以大约45度角插入培养基内。

3)接种:用接种环挑取菌种,划线接种在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

4)培养:将插片平板倒置,28 ℃培养35d

2、霉菌的分离与培养

1)倒平板:取融化并冷至50 ℃的查氏培养基约20mL倒平板,凝固待用。

2)分离:取霉菌培养物少量,划线(或其它方法)接种于培养皿内。
3)培养:将平板倒置,28 ℃培养35d

五、实验要求

1、定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
2
、要求获得霉菌的纯培养。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冰箱、烘箱、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微波炉等

器材:电炉、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镊子、解剖针、涂棒、培养皿、试管架、接种环

培养基及药品:高氏一号培养基、查氏合成培养基、PDA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链霉素、75%酒精、升汞等

菌种:细黄链霉菌(Strep. microflavus)青霉(Penicillum)、曲霉(Aspergillus)、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等。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6

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种类的基本形态特征。

3、掌握丝状菌在显微镜下的区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放线菌--细黄链霉菌的形态观察。

2、常见霉菌种类(青霉、曲霉、根霉等)的观察。

3、对自己分离到的霉菌的观察。

三、实验原理

1、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放线菌菌落质地硬而且致密,菌落小而不广泛延伸;菌落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放线菌的菌丝包括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隔膜,直径0.2-0.8 mm,长度差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可覆盖整个菌落表面。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颜色较深,直径较粗(1-1.4 mm),有的产色素。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

2、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菌落较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菌落表面常呈不同结构和色泽特征。菌落特征是鉴定霉菌的主要依据之一。个体形态特征:霉菌的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霉菌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菌丝呈管状,分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菌丝有较多的特化形式,这些特化形式具有菌种鉴定的意义。霉菌的营养菌丝分两大类:

1)无隔膜菌丝:长管状,单细胞,多核,其生长过程只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裂殖增多。如根霉、毛霉。
2)有隔膜菌丝:菌丝由横隔膜分隔成串,多细胞,每个细胞内含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如青霉、曲霉。

霉菌的繁殖方式:

1)片段菌丝

2)无性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

3)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常见霉菌:

1)根霉:菌丝无隔、白色,有假根、匍匐枝;菌落棉絮状,能在基质中蔓延;无性繁殖产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接合孢子。

2)毛霉:菌丝无隔、白色,无假根、匍匐枝;菌落棉絮状,能在基质中蔓延;无性繁殖产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接合孢子。

3)曲霉:菌丝有隔,白色,有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顶囊),无性繁殖产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子囊孢子或未知,孢子有多种颜色。

4)青霉:菌丝有隔,白色,无足细胞、顶囊,分生孢子穗为扫帚状;无性繁殖产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子囊孢子或未知,孢子蓝绿色。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用镊子小心拔出盖玻片,擦去背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上放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从接触培养基端开始看)。

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再换高倍镜观察。

2、霉菌的观察

1)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镊子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丝,放到蒸馏水滴中,用接种针小心地将菌丝挑开(如孢子较多,可先置于50%酒精或蒸馏水中洗去)。

2)盖上盖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无分隔,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有无一些特殊结构等。

五、实验要求

1、观察放线菌、常见的三种霉菌及自己分离培养的霉菌,要求:记录实验结果包括菌落特征、菌丝有无分隔,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一些特殊结构等,并绘图。

2、初步判断你自己分离到的霉菌的种类。

3、思考题:你认为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器材:电炉、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接种针()记号笔、擦镜纸、镊子、解剖针

培养基及药品:高氏一号培养基、查氏合成培养基、PDA培养基、75%酒精、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无水酒精、50%乙醇等

菌种:细黄链霉菌(Strep. microflavus)、青霉(Penicillum)、曲霉(Aspergillus)、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等。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7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大小测定和直接计数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并对酵母菌的死、活细胞进行鉴别。

2、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3、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三、实验原理

1、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酵母菌为单细胞、不运动的真核细胞,大多数采用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细胞个体较大,一般通过美蓝染液水浸片法观察细胞形态、出芽生殖及对酵母菌死活细胞进行鉴别。美蓝对细胞无毒,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由于新陈代谢,活细胞内有较强还原能力,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转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染色后活细胞呈无色,由此鉴别酵母细胞的死、活细胞。

2、微生物大小测定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借助测微尺---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1mm等分为100小格,每格长0.01mm,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测量时,需要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先用镜台测微尺校正目镜测微尺,得出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

3、显微镜的直接计数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有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25*1616*25,合计都是400个小方格,计数室容积为0.1mm3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1)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05%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用滴管取1滴酵母菌菌液于染液中,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

3)将制片放置约3min后镜检,先用低倍镜然后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并根据颜**别死、活细胞。

4)染色约0.5h后再次进行观察,注意死细胞数量是否增加。

5)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并计算0.5h后酵母菌的死亡率。

2、微生物的大小测定

1)装目镜测微尺(换目镜)

把目镜上的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刻度朝下放在目镜镜筒内的格板上,然后旋上目镜透镜,再将目镜插入镜筒内。

2)校正目镜测微尺:

1)放镜台测微尺:将镜台测微尺刻度面朝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校正:先用低倍镜(10x)观察,数出两重合线之间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所占的格数。再用高倍镜(40x)进行校正,测出在高倍镜下,两重合线之间两尺所占的格数。

3)计算: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um=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 / 两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3)菌体大小测定:取下镜台测微尺,换上酵母菌染色制片,低倍镜→高倍镜,测定酵母菌细胞的宽度和长度,并计算出该菌的实际大小。

4)测定完毕:将目镜和镜台测微尺分别用擦镜纸擦试干净,放回盒内保存。

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菌悬液制备

2)镜检计数室: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3)加样品: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沿盖玻片边缘(凹槽)滴加菌液,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

4)显微镜计数:静止5min后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高倍镜下进行计数。

注意: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一个中格),样品的含菌量: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表示。

5)清洗血细胞计数板

五、实验要求

1、掌握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死活细胞鉴别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大小测定方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3记录实验结果:

(1)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并计算 0.5h后酵母菌的死亡率。

(2)填写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10倍及40倍下)。

3)填写啤酒酵母的大小测定结果。

4)填写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结果。

4、回答思考题: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试分析其原因。

2)在不改变目镜和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来测定同一细菌的大小时,其测定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等

器材:电炉、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接种环记号笔、擦镜纸、镊子、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血球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毛细吸管

培养基及药品:PDA培养基、酵母合成培养基、95%酒精、美蓝、无水酒精、氢氧化钾等

菌种:啤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8

细菌的生理生化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水解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糖发酵及IMViC的原理和方法。

2、鉴定未知菌对淀粉、明胶的水解能力。

3、鉴定未知菌糖发酵试验、IMViC 试验中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淀粉水解实验、明胶水解实验。

2、葡萄糖发酵试验

3IMViC试验

三、实验原理

1、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

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后才能吸收和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如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脂肪酶水解脂肪为甘油、脂肪酸;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等。这些过程均可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物质变化来证实,如:

淀粉水解:用碘液测定,如无蓝色产生,说明细菌产生淀粉酶;脂肪水解后产生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值,使加入培养勘探指示剂变色;明胶是由胶原蛋白经水解产生的蛋白质,在25℃以下维持凝胶状态,呈固体形式存在,在25℃以上明胶会液化。有些微生物能产生明胶酶,水解明胶而使之液化,甚至在4℃仍能保持液化状态。

2、葡萄糖发酵试验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发酵培养基含有指示剂(溴甲酚紫),倒置的德汉氏小管和不同的糖类,当发酵产酸时,溴甲酚紫指示剂可由紫色(pH 6.8)变为黄色(pH 5.2),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3IMViC试验

1)吲哚试验是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有些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和丙酮酸。吲哚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结合,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因此吲哚试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的指标。

2)甲基红试验是用来检测葡萄糖产生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等。当细菌代谢糖产生酸时,培养基就会变酸,使加入培养基的甲基红指示剂由橘黄色(pH 6.3)变为红色(pH 4.2),即甲基红反应。

3)伏-普试验是用来测定某些细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非酸性或中性末端产物的能力,如丙酮酸。丙酮酸进行缩合、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此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精氨酸的胍基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即伏-普反应阳性。(4)柠檬酸盐试验是用来检测柠檬酸盐是否被利用。有些细菌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碳源,在分解柠檬酸盐和培养基中的磷酸铵后,产生碱性化合物,使pH升高,使培养基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由绿色转化为深蓝色。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淀粉水解实验

1)将固体淀粉培养基熔化后冷却至50℃左右,无菌操作制成平板。

2)平板反面分成两等份,并写上菌名,分别接种未知菌和枯草杆菌。

3)将平板倒置在37℃温箱中培养24h

4)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将平板打开盖子,滴入少量3%碘液(或卢哥氏碘液)于平皿中,轻轻旋转平板,使碘液均匀铺满整个平板。

5)观察有无透明圈及透明圈的大小。

2. 明胶水解实验

1)取明胶培养基试管,用记号笔标明欲接种的菌名。

2)用接种针穿刺接种。

3)将接种后的试管置22℃中,培养2~5d

4)观察明胶液化情况。

3、糖发酵试验

(1)用记号笔在试管外壁上注上标记。

(2)接种。

(3)37℃培养2448h

(4) 观察试管颜色变化及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

4MIVIC试验

1)接种与培养

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验),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试验和伏-普试验),柠檬酸盐培养基,置37℃培养2d

2)结果观察

1)吲哚试验:于培养2d后的蛋白胨水培养基内加8滴乙醚,振荡数次,静置13min,待乙醚上升后,沿试管壁徐徐加入5滴吲哚试剂,放入保温箱中保温15min,观察:

在乙醚和培养物之间有红色环状物 →吲哚试验阳性

2)甲基红试验:培养2d后,将培养物一分为二,1支培养物内加入甲基红试剂2滴,观察颜色的变化:

培养基变为红色→阳性,黄色→阴性。

3)伏-普试验: 另1支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物内加入51040%KOH,然后加入等量的5%α-萘酚,用力振荡,再放入37℃温箱中保温1530min,以加快反应速度。观察颜色变化:培养物呈红色者→伏-普反应阳性。

4)柠檬酸盐试验培养48h 后观察柠檬酸盐斜面培养基上有无细菌生长和是否变色。

蓝色→阳性, 绿色→阴性

五、实验要求

1、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思考题:

1)解释在细菌培养中吲哚检测的化学原理,为什么在这个试验中用吲哚的存在作为色氨酸酶活性的指示剂,而不用丙酮酸?

2)为什么大肠杆菌是甲基红反应阳性,而产气肠杆菌为阴性?这个试验与伏-普试验最初底物与最终产物有何异同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等

器材:电炉、钢筋锅、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载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接种针、接种环、记号笔、试管架、培养皿、培养皿筒

培养基及药品:固体淀粉培养基、明胶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柠檬酸盐培养基、碘液、溴甲酚紫、甲基红、吲哚试剂、溴麝香草酚蓝、V-P试剂、乙醚

菌种: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普通变形杆菌Bacillus proteusvulgaris)等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9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营养要求的测定

抗生素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

2、了解渗透压、pH对微生物生长的要求。

3、学习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营养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学习用AlamarBlue法测定抗生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AlamarBlue法测定抗生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三、实验原理

1、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常用化学消毒剂包括重金属盐、有机溶剂、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染料和表面活性剂等。不同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及核酸变性,破坏细胞膜;碘可使蛋白质失活;染料可选择性抑制或增加透性使内含物外溢杀死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化学消毒剂的杀(抑)菌作用。

2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pH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影响:(1)使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所带电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2)引起细胞膜电荷变化,导致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能力改变;(3)改变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不同微生物对pH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它们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生长,这个pH范围有宽、有窄,而其生长最适pH常限于一个较窄的pH范围,对pH条件的不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等渗溶液中,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在高渗溶液(例如高盐、高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收缩,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但因细菌、放线菌、霉菌及酵母菌等大多数微生物有细胞壁,而且个体较小,受低渗透压的影响不大。

不同类型微生物对渗透压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大多数微生物在0.5%3%的盐浓度范围内可正常生长,10%15%的盐浓度能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但对嗜盐细菌而言,在低于15%的盐浓度环境中不能生长,而某些极端嗜盐菌可在盐浓度高达3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4、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营养环境,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生长因子等,缺少其中一种,微生物便不能正常生长、繁殖。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缺乏某种营养成分(例如碳源),涂布菌液于该培养基平板上,再将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各种碳源)点植于平板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后,如果接种的这种微生物能够利用某种碳源,就会在点植的该种碳源周围生长繁殖,呈现出由许多小菌落组成的圆形区域(菌落圈),而该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碳源周围就不会有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在平板上呈现一定的生长图形生长图谱。

5抗生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试

AlamarBlue 是一种新开发的染料,它可作为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其水溶性好,对细胞无损伤,在培养液中性质稳定,不易自发地氧化或还原。AlamarBlue本身呈蓝色,被细胞还原后为粉红色。含有alamarBlue 和抗菌成分的含菌板保持蓝色可被解释为零生长,呈现红色的可被解释为生长阳性。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将已灭菌并冷至50℃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中,水平放置待凝固。

2)用无菌吸管吸取0.1mL的菌悬液加入到上述平板中,用无菌三角涂棒涂布均匀(静置几分钟)。

3)在已涂布好的平板底部划分成5份,每一份内标明一种消毒剂的名称:75%酒精、0.1%升汞、3%碘酒、5%苯酚、0.1%结晶紫。

4)用无菌镊子将小圆滤纸片(D5mm)分别浸入装有各种消毒剂溶液的试剂瓶中浸湿。无菌操作将滤纸片贴在平板相应区域。(静置几分钟)

5)将上述贴好滤纸片的含菌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24h后取出观察并记录抑(杀)菌圈的大小,以此比较判断各试剂抑菌能力。

2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无菌操作吸取5mL不同pH357911)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于无菌试管中。

2)接种:每支试管分别接入0.1mL待鉴定细菌的菌悬液。

3)培养:5支试管置于37℃培养箱保温24h

4)观察记录:将上述试管取出,观察细菌生长状况(混浊程度)。“-”表示不生长、“+”表示生长、“++”表示生长良好。

3、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将含不同浓度02.55.010%NaCl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熔化、倒平板。

2)在已凝固的平板皿底用记号笔划成二部分,分别标记,两位同学各接一边。

3)将上述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 24h后观察并记录含不同浓度NaCl的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表示不生长、“+”表示生长、“++”表示生长良好。

4、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将合成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倒平板。

2)接种:加入0.1mL菌悬液,涂布均匀 。

3)在皿底用记号笔划分成4个区域,并标明要点植的各种糖。

4)用4张滤纸片分别浸取4种糖液对号点植。

5)将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各种糖周围有无菌落圈(滤纸片周围的显色圈有无及大小),记录生长圈的大小。

5抗生素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试

1)抗生素溶液的配制:精确称取青霉素5mg左右,采用梯度稀释法,用无菌MH培养基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抗生素溶液。

2)菌悬液制备:培养细菌约24h,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制成菌悬液。并用比浊管测定其菌浓度为103/ml

3)抗生素与菌悬液混合:取一定量菌悬液于96孔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37 ℃培养12 h

4)检测:在上述混合液中加入检测试剂alamarblue(水溶性染料),12h后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要求

1、观察环境因素对未知细菌生长的影响、记录抗生素的MIC

2、回答思考题:在含有化学消毒剂的滤纸片周围形成的抑(杀)菌圈表明该区域培养基中的原有细菌被杀死或被抑制而不能生长,你如何用实验证明抑(杀)菌圈的形成是由于化学消毒剂的抑菌作用还是杀菌作用?

3、综合实验项目2389的实验结果,对自己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六、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等

器材:电炉、三角瓶、试管、培养皿、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载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滤纸、接种环、记号笔、镊子、试管架、移液管(5mL1mL0.1mL)、涂布棒、铜丝篮、比色皿、96孔板

培养基及药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不同pH值的肉汤蛋白胨培养基、合成培养基、75%酒精、0.1%升汞、3%碘酒、5%苯酚、0.1%结晶紫、AlamarBlue染料、200微升移液枪、枪头,生理盐水、青霉素等

菌种: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实验项目10

选择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项目的能力。

2、对整个微生物实验技能进行一次复习、巩固与拓展。

二、实验内容

自选,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内容。

三、实验要求

1、每组34人,自由组合。

2、每组同学独立完成从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结果观察等各个环节,教师在整个过程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提供所需的原始材料。

四、场地、设备与器材

实验场地:12304

设备:显微镜、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冰箱、分光光度计、超净台、紫外灯、烘箱等。

器材:电炉、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纱布、粗棉线、试管塞、pH试纸、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接种针()、记号笔、擦镜纸、镊子等。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PDA培养基等、各类所需药品、蒸馏水等。

菌种: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