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儿”榜样启示录丨聆听他们的成长之路
时间: 2025-04-25  作者:   浏览次数: 10

时光长河悠悠流淌

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

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以勤奋为笔、以汗水为墨

在青春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榜样的力量如春雨润物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耿儿”获奖学子的世界

聆听学习心得、成长故事与实用经验

感受他们的那份执着与坚定



津生难忘”团队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唾液检测法,并联合多组学筛选标志物。他们始终坚持务实创新,与医院合作进行采样研究。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取得了十项专利、三项软著、十五篇论文等多项重要成果。备赛期间,他们经历了多次的评审与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了校赛第一名、省赛金奖、国赛银奖的好成绩。虽然最终未获得金奖,但这段经历让他们收获颇丰。他深刻体会到,“好学生是每天都在努力进步的人”。




赵蓓蓓强调“薇稻新耘”团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始终如一的信任与鼓励,并从四个关键词出发为大家分享团队经验——扎实本领、内驱动力、团结协作与稳定内核。她指出,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科竞赛的基石,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在课堂、实验室乃至田间地头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内驱动力则源于对项目的热爱与认同,团队成员全力以赴,力求项目的完美呈现与落地;团结协作即注重任务安排的合理性,既保证效率又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稳定内核则是需要大家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学会稳定情绪,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杨惠敏用四个方面来分享她在本科期间的科研成长与收获。她强调,“求知”是根基,她专注专业课学习,前三年综合成绩居专业前8%,为科研筑牢知识壁垒;“开花”显成果,她踊跃参与学科竞赛,获2023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二等奖等荣誉,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多项个人奖项;“探索”见真章,她以第一作者在二区期刊发表水稻相关论文、与同门合作探究水稻突变体并将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报》;“总结”促成长,科研过程中杨惠敏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出三点经验:合理规划时间,针对性开展任务;秉持勤奋毅力,不轻易言弃;重视团队合作,尊重倾听他人。



葛亦筠将“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科研之旅始终坚守的信念。在不断的重复和失败中,她一点点掌握了实验技能,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科学的思维,并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水稻脂肪酸组成测定的基因位点挖掘和分析。她潜心研究、厚积薄发,通过对脂肪酸相关候选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成功定位到目标的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合成和代谢的通路来影响水稻籽粒中脂肪酸组成和水平。她指出,科研的本质不仅仅是找到答案,更是持续优化,在经历了修改语言、打磨逻辑、补充实验细节等多次修订后,她的论文最终成功发表于SCI III区。



林玉瑞认为,选择心仪的实验室是科研起步的关键。他强调进入实验室后,不能被动等待任务,而应主动学习实验技能与操作,如配合师兄师姐解剖实验材料、PCRDNA/RNA处理等一些简单的操作,这对后续的独立实验大有裨益。同时本科期间可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以比赛为载体开展科研,从课题设计到论文撰写,完整体验科研流程。若有能力,还可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投稿核心期刊。



在师范道路上,张娴静历经七个月、五场师范技能大赛,从院级一等奖到省级一等奖,再到国家级一等奖,刷新了科学教育专业在省赛的纪录。作为学生干部,她获3次优秀称号,还投身支教,累计授课超100小时。在师范经验分享过程中,她提到,师范技能大赛包括即兴演讲、课堂展示和现场答辩。备赛可多积累教学名言,形成答题框架;课堂展示注重互动、知识准确与内容完整;答辩要牢记学科知识、熟悉课标模式。最后,她推荐大家多多模仿优质课、参与微格课程学习、在竞赛中创新。



在逐梦高中生物教师的路上,杨晋欢一直秉持着“做时间的朋友,相信积累的力量”的理想信念。她深知,在打磨师范技能道路上需要坚持沉淀、强基固本,因此她尝试在每一次课程小组汇报的实践中都融入师范技巧,利用小组汇报平台和访学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与设计能力,积淀师范底蕴。学生工作中,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获多项荣誉,积累班级管理经验。最后,她建议大家多研读教材、请教名师、自主备课录课,积极参加教育见习,尝试各类师范技能竞赛。



胡卓尔认为崇文是教育的底色,专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在大学期间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面对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型趋势,她在大一便加入实验室,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她坚信,教育者的生命力在于躬身实践中的绽放光芒。实习期间,她旁听四十余节优质课,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不断打磨教学设计,课后为学生答疑解惑,获导师与学生一致好评。



金番”深耕多地调研番茄种植,历经五年时间,以辐射诱变技术筛选突变体,首次克隆新基因并阐明机理,推动新品种选育。凭借不懈努力,团队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8项十项,并于去年大赛斩获211铜。荣誉背后,是队员们无数日夜钻研、反复打磨的付出。作为负责人,张培云深知科研与竞赛无捷径,唯有精益求精,团队成员需各展所长,而答辩模拟更是锤炼心态与应变能力的关键。面对专家建议,他们多次推翻重来,连夜优化方案,终获突破。



何璐梅专注于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应用领域的研究,以一作身份发表论文两篇、共同一作一篇,主持了两个课题研究,荣获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班委等荣誉。在科研选题上,她会先明确课题组的核心研究领域,再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资源以及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确定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科研实验课题。在科研任务执行阶段,她建议大家定期做工作汇报,与导师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她会用图表结合文字标注的形式在PPT上呈现实验进展,同时规划好下周任务,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推进。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按问题描述、尝试方案、解决难点三级递进方式与导师交流。



郑梦仪专注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校期间综测专业成绩班级排名第三,并且荣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校、院级荣誉奖项。她以四个关键词总结自己的经验——坚守初心、勤于阅读、积少成多、全力以赴。她强调,坚守初心是科研的根本,希望大家能够在在科研之路上笃行不怠、奋发向前,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坚持铸就辉煌。



陈雨欣以蜻蜓目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参与发表SCI论文6篇并申请一项专利。她认为,学习的关键有四点:掌握文献阅读方法,从海量文献中汲取前人智慧;学会实验设计,以严谨思维规划科研路径;重视团队协作,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火花;注重劳逸结合,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她也建议大家不必过分纠结于当下,也不必过度忧虑未来的迷茫,保持平和心态,坚定前行,方能在科研天地中绽放光彩。



这份荣誉

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

更是对大家开拓创新

勇攀高峰寄予的深切期许  


伴随着他们的故事

让我们继续脚踏实地

在未来的时光里

走出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