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镇,一个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偏远小镇,却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篇章。在这片红土地上,我们可以触摸历史的脉络,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汲取奋进的力量。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生命科学学院“循迹溯源·筑梦绿野”社会实践队磐安分队于近日在磐安县仁川镇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活动。
在省优秀乡音宣讲员、磐安道情非遗传承人杨良福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踏入了磐安县仁川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的大门。馆内设置“烽火大盘山”“红色黄余田”“峥嵘革命史”三大板块,以磐安红色革命史为主线,生动再现革命先烈传播红色种子、红军三进大盘山、鏖战在磐安的烽火岁月。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地革命斗争的壮阔场景。
馆内,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物,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地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场景。杨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苦竹坑遇险和玉环岭激战等革命故事,介绍了王屏、粟裕、刘英等革命先烈的献身事迹,队员们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焰,那是对先烈们的追忆与感恩,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承诺。
杨良福老师是一位磐安道情非遗传承人。红色文化需要融入时代创新性发展,而道情就是一种创新的载体。“他倒在血泊中,时年二十六岁,山风阵阵,波涛滚滚,为英雄送行!”渔鼓、简板的节奏配合生动通俗的语言,英雄之姿仿佛就在眼前。杨老师把红色故事唱成道情,利用非遗文化传播红色资源,以无声细雨的方式在人们心中根植红色根脉。
在接到党组织建设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的任务后,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杨老师走访全国许多地区,收集原始材料,出版相关书籍、随笔录和史书。“虽然时代在更替,但我始终相信,哪怕是一百年后,传承的东西还是会受到人们的欢迎。”随着宣讲内容形式的创新与听众的年轻化,杨老师提到,需要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加入红色宣讲队伍之中,用年轻人的语言来讲述过去和未来,不断创新思路,传承时代的接力棒。杨老师的愿望,是把渔鼓敲得更响,创作更多结合传统与时代的文艺精品,将红色文化主旋律带向更远的未来。
青山埋忠骨,丰碑存千秋。通过参观西峰山革命烈士陵园、老兵之家等地,实践队成员感怀革命岁月,领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赓续红色血脉,筑造青春之梦,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历史的回响在耳边萦绕,而青春的使命感则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坚定。
红色仁川,川流不息
赓续文脉,鉴往开来
丰碑不朽,英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