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第二届国际青年论坛召开
时间: 2024-01-03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为促进国内外学者深入了解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搭建交流讨论平台的同时推动学术领域的进步发展,1230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7208会议室举办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届国际青年论坛。

本次论坛中,美国爱荷华大学胡博博士、东京大学孙仁玮博士、慕尼黑大学徐多荣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段奥其博士四位学者分别介绍了自身领域的前沿成果,并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研讨。


01

美国爱荷华大学胡博博士

内胚层的胚胎发育与遗传调控


胡博博士主要介绍了内胚层是位于胚胎最深处的生殖胚层,对脊椎动物的消化和呼吸器官、颌面骨骼、腺体和心脏发育等有重要作用,然而内胚层的形态发生过程尚不完全清楚。他以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研究内胚层细胞在胚胎早期发育中的行为范式,以及内胚层细胞和其他胚层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咽内胚层细胞的迁移和极化分别受到硫酸乙酰肝素多糖蛋白GlypicanG⍺13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完成由单层细胞向双层细胞的重排。

后续研究发现,Glypican还能调节细胞突触的形成,在胚层传递Wnt信号分子,从而调节胚胎体轴和体节的形成。未来拟开展两方面的研究:1.Glypican是如何调节细胞突触形成;2.G⍺13如何同E-cadherin相互作用调节细胞极性。


02

日本东京大学孙仁玮博士

水稻开花素:从叶子到SAM

水稻开花素(florigen)对茎尖分生组织的形成和花芽的发育起到关键性作用。水稻的开花素由两个基因转录(Hd3a-SDRFT1-LD),而开花素双突变体的水稻永远不会开花。在整合了所有的信号后,开花素在叶片中合成,由FTIP蛋白通过维管束运输到茎尖分生组织,与14-3-3192位氨基酸磷酸化后的FD1形成成花复合体FACFAC这一教科书式的发现成为水稻开花的基本理论,为开花素的归宿做了定论。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AC复合体并不完美。

孙仁玮博士的报告围绕水稻开花基因的克隆历史和FAC对于开花的决定性作用进行阐述。通过将开花素表达量很高但是开花时间很晚的突变体y86克隆到TRA1基因,孙仁玮博士发现TRA1蛋白的finger区域可作为与FAC-FD1的结合界面,从而调控OsMADS14/15的激活组蛋白修饰,调控开花时间。他们还利用RNA–seq对开花素的双突变体进行全时空的转录组分析来揭示FAC的缺陷。这些工作为水稻的开花提出了新的见解。


03

德国慕尼黑大学徐多荣博士

内植物叶绿体发育与非生物

胁迫及表观遗传学的研究


徐多荣博士的报告从叶绿体展开论述,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工厂,它们利用光合作用,将包括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在内的原材料转化为能量,然后储存起来。同时叶绿体作为生物感受器,感知外界环境变化,调节植物对环境波动的响应,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作为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中总蛋白数量大约有三千个,但其自身含有的基因组只有约150个蛋白由其基因组编码。其余95%以上蛋白由核基因组编码。因此,细胞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之间的协调表达,对于叶绿体发生,光合作用能力,叶绿体的活性和完整性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在过去40年,对于叶绿体发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叶绿体蛋白,光受体和光敏色素互作因子。然而,对细胞核内组蛋白如何调控叶绿体发育的分子基础还不清楚。尤其在植物逆境胁迫条件下,叶绿体信号分子传递至细胞核后如何调控染色质重塑?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进一步阐明。


04

南京农业大学段奥其博士

胡萝卜花青素精细调控分子机理

及异源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研究


段奥其博士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研究内容进行阐述和汇报:

.利用多种胡萝卜材料,系统揭示了胡萝卜P3区域内 DcMYB11c的亚功能化在叶柄和肉质根中花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并阐明转座子介导紫色叶柄形成的机理。

.首次确定了一个新的花青激活子DcPCF的新功能化是导致胡萝卜伞形花序紫色中心花形成的关键基因,揭示了三个阻力事件(转座子介导、编码区单碱基突变及抑制因子) 造成紫色中心花表型丢失的机理。

.通过对GST转运蛋白全基因组家族分析,利用多种胡萝卜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稳定遗传转化和CRISPR/Cas9、多基因堆叠系统、回补突变体、蛋白质相互作用,揭示了胡萝卜中GST介导的花青素转运机制。

.通过在胡萝卜肉质根中使用不同启动子驱动甜菜色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创制出多个彩色胡萝卜新种质。

五.利用甜菜黄素的可视化颜色及荧光特性,开发设计了一种便捷的报告系统,并在烟草、胡萝卜和番茄中分别进行了验证。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这是一场学术上的盛宴。在这里,学者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学术问题,点亮了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术传递的闪耀火炬。